熱門商品推薦
蝦皮精選賣場

糖尿病飲食指南:6大原則與3個新知

量子襪

<a class="external" href="https://diabetes.hou.fyi/tag/%e7%b3%96%e5%b0%bf%e7%97%85%e9%a3%b2%e9%a3%9f/" title="查看與 糖尿病飲食 相關的文章" target="_blank">糖尿病飲食</a>指南:6大原則與3個新知

糖尿病飲食指南:6大原則與3個新知

一、糖尿病飲食的主要原則

(1) 控制總熱能是糖尿病飲食治療的首要原則。攝入的熱量應該能夠維持正常體重,或略低於理想體重。對於肥胖者,必須減少熱能攝入,而對於消瘦者,可以適當增加熱量來達到增重的效果。

(2) 供給適量的碳水化合物。目前的建議是不要過於嚴格地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糖類應占總熱能的60%左右,每日進食量可在250克至300克之間,肥胖者則應控制在150克至200克。穀類是日常生活中熱能的主要來源,每50克的米或白麪提供約38克的碳水化合物。其他食物如乳製品、豆類、蔬菜和水果等也含有一定數量的碳水化合物。莜麥、燕麥片、蕎麥麪、玉米渣、綠豆、海帶等都具備降低血糖的功能。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無糖食品”、“低糖食品”等,部分病人在食用這些食品後,血糖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上升。這是因為人們對“低糖”和“無糖”的誤解,誤以為這些食品不含糖,因此放鬆了對飲食的控制,導致血糖升高。事實上,低糖食品是指食品中蔗糖含量低,而無糖食品則是不含蔗糖,但這些食品仍然由澱粉組成,攝入後會轉變為葡萄糖被人體吸收,因此仍需控制這類食品的攝入量。

(3) 供給充足的食物纖維。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食物纖維能夠降低空腹血糖、餐後血糖以及改善糖耐量。其機理可能在於膳食纖維具有吸水性,能夠改變食物在胃腸道的運輸時間,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應多吃一些蔬菜、麥麩、豆類和全穀類食物。膳食纖維還能夠促進腸道健康,幫助分解多糖,並產生短鏈脂肪酸,有助於增加大便的容積,促進排便。

以往的理論認為纖維素不被吸收,因為大多數膳食纖維的基本結構是以葡萄糖為單位,但最近的研究發現,膳食纖維可被腸道的微生物分解和利用,分解的短鏈脂肪酸可被人體吸收,這對於糖尿病患者的代謝有益。燕麥中的可溶性纖維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餐後血糖的急劇上升,從而減少胰島素的分泌需求。

(4) 供給充足的蛋白質。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中應有足夠的蛋白質。有些患者擔心過多攝入蛋白質會增加腎臟的負擔,但當腎功能正常時,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蛋白質應與正常人相似。當合併腎臟疾病時,應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合理安排每日的蛋白質攝入量。乳製品、蛋類、瘦肉、魚類、蝦和豆製品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一般建議蛋白質應占總熱能的10%至20%。

(5) 控制脂肪攝入量。有些糖尿病患者誤以為飲食治療只是控制主食的量,其實不然,現在提倡的是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控制脂肪有助於延緩和防止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膳食脂肪應減少至佔總熱能的25%至30%。應限制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如牛油、羊油、豬油和奶油等動物性脂肪,建議使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和菜籽油等含有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

(6) 供給充足的維生素和無機鹽。糖尿病患者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容易併發感染或酮症酸中毒,因此需要注意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特別是維生素B族的攝入。粗糧、幹豆類、蛋類、動物內臟和綠葉蔬菜都是維生素B族的良好來源。新鮮蔬菜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應多加補充。老年糖尿病患者應增加鉻的攝入,因為鉻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膽固醇和血脂。含鉻的食物包括酵母、牛肉、肝臟、蘑菇和啤酒等。同時,也要注意攝入含鋅和鈣的食物,以防牙齒脫落和骨質疏鬆。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過鹹,以防高血壓的發生,每日食鹽攝入量應控制在6克以下。

二、糖尿病患者能否食用蜂蜜

糖尿病患者能否食用蜂蜜一直是許多中老年人關心的問題。醫學專家認為,質量好的蜂蜜中,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約佔70%-80%,這兩種糖均為單糖,極易被人體吸收。因此,如果您的血糖不穩定,就不宜食用蜂蜜,以免引起血糖的波動。不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較理想的情況下,可以適當食用蜂蜜,但要同時減少其他澱粉類食品的攝入。

對於糖尿病患者,飲食治療的關鍵在於掌握好糖類的數量和質量。在數量上,一旦找到適合的攝入量後,通常不宜隨意增加,以免加重胰島的負擔,導致病情惡化。至於糖類的質量,應選擇消化吸收較慢的多糖類,這樣可以使血糖緩慢升高,幫助胰島素更好地發揮作用。應禁用可以直接吸收的葡萄糖和極易消化吸收的蔗糖,以免造成血糖的劇烈波動。現在國內外的糖尿病飲食治療都主張使用高纖維飲食,即多用加工比較粗糙的大米、麵粉、豆粉和玉米粉等,以進一步減慢多糖的消化吸收速度。

三、新知:喝酸奶不易患糖尿病

OConnor等人從1993年至1997年對40至79歲的英國男女共計25639人進行了研究,選出4127人作為對象,並詳細記錄他們一週的飲食,針對乳製品攝入與糖尿病發病風險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全乳製品、高脂乳製品(脂肪含量3.9%以上)、牛奶(全脂、低脂)、奶酪以及高脂發酵乳製品的攝取,與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之間並無明顯關聯。

另外,在攝入低脂乳製品的人群中,根據攝入量的多寡分為三組,進食最多的一組比最少的一組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19%。但在排除體型與飲食等易患糖尿病的影響因素後,低脂乳製品的攝入量與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之間並不存在顯著的關聯。

而進食低脂發酵乳製品最多的小組,與進食最少的小組相比,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24%。特別是僅進食酸奶的小組,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28%。

OConnor總結本次研究表示,即使同樣是乳製品,不同的乳製品對糖尿病的發病風險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研究中應更多地考慮細分食品類別的影響。

四、糖尿病人體重是胖還是瘦

糖尿病的體型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型的糖尿病患者,胖瘦皆有。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在沒有刻意節食的情況下,若一個月內體重減輕超過2公斤,則需警惕糖尿病的可能性,建議去醫院檢查血糖。1型糖尿病佔糖尿病總數的90%,其中80%伴隨肥胖,因此被稱為“糖胖病”或“糖脂病”。肥胖患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因為胰島素抵抗,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並且常伴隨血脂異常。

而在2型糖尿病的瘦患者身上,胰島素抵抗似乎不那麼明顯,但這類患者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病程長,胰島細胞功能受損,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導致體重下降。有些人誤以為1型糖尿病患者變瘦就是轉成2型,這是錯誤的認識。1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為自身免疫和遺傳,而2型糖尿病多是在遺傳背景下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兩者並不會互相轉化。

第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則常常表現為“糖尿愛瘦”。所謂“三多一少”(即吃飯多、喝水多、排尿多,體重減輕)主要出現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這類患者的病因多為胰島素的“絕對”不足。胰島素缺乏使得人體難以儲存能量,導致體重減輕。這類糖尿病患者多見於青少年,發病前體重多為正常或偏低,發病後體重卻顯著下降。

外瘦內胖的患者更需警惕糖尿病的風險。中國及所有亞裔糖尿病患者的平均BMI並不高,但糖尿病的發病率卻在逐年上升,這與“腹型肥胖”有關。這類患者表面上看似不胖,但內臟脂肪細胞的數量和體積卻很高,腰圍較大,這些人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如果不採取限制飲食或增加運動等措施來減少內臟脂肪的堆積,則可能會損害胰島素細胞,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展。

總結分析

糖尿病的飲食管理是控制病情的關鍵,患者應遵循合理的飲食原則,保持均衡的營養攝入。控制熱量、適量攝入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纖維、充足的蛋白質、合理的脂肪攝入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補充,都是糖尿病患者飲食的基本要素。此外,對於蜂蜜和乳製品的攝入,患者需根據自身的血糖狀況謹慎選擇。在體重方面,無論是胖還是瘦,患者都應注意內臟脂肪的積聚,及時調整生活方式,預防糖尿病的發展。更多資訊可以參考這裡

© 版權聲明
喬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