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商品推薦
蝦皮精選賣場

糖尿病的遺傳與預防:4大關鍵因素

量子襪

糖尿病的遺傳與預防:4大關鍵因素

糖尿病的遺傳與預防:4大關鍵因素

一、糖尿病具有遺傳基因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所說的糖尿病是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指的不是遺傳糖尿病本身,而是在於遺傳糖尿病的易感性。也就是說,這些人發生糖尿病的先天傾向或程度會比其他人高。具有遺傳易感性的人,不一定都會發展成糖尿病,是否發病還取決於他們的後天生活環境。這就像一粒種子,只有在合適的溫度、水分和土壤中才能發芽、生長、成熟一樣。導致1型糖尿病的環境因素可能有病毒、毒物感染等等,而導致2型糖尿病的因素則包括肥胖、體力活動過少和緊張焦慮等等。糖尿病的遺傳基因可以分為兩大特點。

1. 家族與遺傳性

糖尿病具有明顯的遺傳易感性,尤其是臨床上最常見的2型糖尿病。調查研究發現,父母患有糖尿病的子女,其發病率比正常人群的發病率高。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發病率也有所增高。單卵雙生子女中,若一人患有糖尿病,幼年時期的發病率為50%,成年可高達90%以上。這說明不僅幼年發病的糖尿病與遺傳因素有關,而且成年後發病的糖尿病與遺傳因素也有密切關係。

2. 種族與遺傳關係

糖尿病的病發因素跟種族是有一定關係的,種族與種族之間的患病率也是不同的。另外,糖尿病不同於一般的遺傳病。因為糖尿病遺傳的是遺傳易感性,也就是說這些人天生就比別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後天不注意,就極有可能步父母的後塵再得糖尿病。同時,糖尿病的遺傳屬於部分基因決定性,即使糖尿病病人的子女也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如果基因突變的位點不一樣,其患病的原因也可能不同。

二、糖尿病的發病原因

1型糖尿病目前認為主要是由於先天性的基因缺陷,導致身體免疫系統異常攻擊自己的胰島細胞,從而導致胰島細胞分泌功能喪失,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這種情況的確是存在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並不代表只要是1型糖尿病就一定100%會遺傳。糖尿病的影響因素很多,即便父母都是健康人,也有可能由於基因變異而導致1型糖尿病的發生。目前並沒有相關數據證實,1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和普通健康人的子女在糖尿病的發生率上有多麼大的不同。

對於2型糖尿病而言,它的發病是遺傳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族中,常常會有多人發生糖尿病,表現出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或常常有肥胖、血脂紊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等的患者。但並不是說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就一定會得2型糖尿病,環境是它發病的重要因素。在一般情況下,2型糖尿病大多數是由於後天所導致的,如平時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都跟2型糖尿病的病發有很大的關係。

三、子女糖尿病可預防

雖然遺傳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過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著生活水平的現代化,人們的活動量日漸減少,大量高熱量食物的攝入導致肥胖,繼而造成胰島素分泌缺陷和胰島素抵抗,這是導致當前糖尿病發病率越來越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環境因素(主要是飲食和體力活動)在糖尿病的發生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即使父母患有糖尿病,如果子女注意預防,那麼患糖尿病的幾率也會大大降低。因此,糖尿病病人子女也不必過於擔心。同樣,即使父母沒有糖尿病,但如果不注意預防的話,子女照樣會患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子女應當如何正確預防糖尿病呢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做到合理飲食,保持粗雜糧、細糧以及葷素的合理搭配,少吃過鹹、高熱量的食物以及零食,飲食以清淡為宜。同時,要保持適量的運動,以利於消耗熱量、調整血脂紊亂、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此外,還要做到戒菸限酒。

其次,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專家指出,一次巨大的打擊就有可能誘發糖尿病,因此,一定要以健康為中心,生活上瀟灑一點、經濟上糊塗一點。再次,要儘量做到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官位、忘記恩怨,多管齊下以便有效地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由此看來,糖尿病子女的患病幾率比普通人大,父母和子女都有必要做好預防措施,將發病率減到最低。

四、治療糖尿病的方法

(一) 一般治療

1. 教育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學習如何控制糖尿病,以及控制好糖尿病對健康的益處。根據每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點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

2. 自我監測血糖

隨著小型快捷血糖測定儀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據血糖水平隨時調整降血糖藥物的劑量。1型糖尿病患者在進行強化治療時,每天至少監測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穩定時要監測8次(包括三餐前、後、晚睡前和凌晨3:00)。強化治療時,空腹血糖應控制在7.2毫摩爾/升以下,餐後兩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HbA1c小於7%。而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監測血糖的頻度可適當減少。

(二) 藥物治療

1. 口服藥物治療

(1) 磺脲類藥物

2型糖尿病患者經飲食控制、運動、降低體重等治療後,療效尚不滿意者均可用磺脲類藥物。因為降糖機制主要是刺激胰島素分泌,所以對有一定胰島功能者療效較好。對一些發病年齡較輕、體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療效。但對肥胖者使用磺脲類藥物時,要特別注意飲食控制,使體重逐漸下降,與雙胍類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降糖藥聯用較好。

(2) 雙胍類降糖藥

降血糖的主要機制是增加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無氧酵解,減少胃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體重。適應證包括肥胖型2型糖尿病,單用飲食治療效果不滿意者;2型糖尿病單用磺脲類藥物效果不好時,可加雙胍類藥物;1型糖尿病用胰島素治療病情不穩定時,可減少胰島素劑量。

(三) 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製劑有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胰島素類似物。根據作用時間分為短效、中效和長效胰島素,並已製成混合製劑。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用胰島素治療,非強化治療者每天注射2-3次,強化治療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島素泵治療,需經常調整劑量。對於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失效者可先採用聯合治療方式。

(四) 運動治療

增加體力活動可改善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體重,減少身體脂肪量,增強體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運動的強度和時間長短應根據病人的總體健康狀況來定,找到適合病人的運動量和病人感興趣的項目。運動形式可多樣,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極拳、跑步、游泳等。

(五) 飲食治療

這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因為糖尿病的發生與飲食有關聯。糖尿病患者飲食宜清淡,但也要保證營養充足,一定要控制好每日所需營養元素及每日所需熱量。建議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避免過量攝入糖分和精製碳水化合物,選擇低GI(升糖指數)食物來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

五、糖尿病的社會影響與心理支持

糖尿病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還會對其社會生活造成影響。患者常常因為需要控制飲食和定期檢查而感到社交困難,可能會出現孤獨感和焦慮。因此,心理支持非常重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與支持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適應生活,減少心理壓力。

結論

總的來說,糖尿病的發病與遺傳、環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雖然遺傳因素不能改變,但後天的生活習慣卻是可以調整的。尤其是對於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注重飲食與運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發病風險。同時,對於已經患病的患者,及時的治療和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醫療干預,糖尿病是可以有效管理的。若想了解更多關於糖尿病的資訊,歡迎訪問這裡

© 版權聲明
喬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