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檢查與徵兆:12大指標與正常參考值
糖尿病檢查與徵兆:12大指標與正常參考值
一、糖尿病類尿常規的正常參考值
糖尿病類尿常規是一項用於檢查是否患有糖尿病的輔助檢查方法。這項檢查包括以下指標:酸鹼度 (pH)、蛋白、比重、糖 (GLU) 和酮體 (KET)。這些檢測指標能夠幫助醫生診斷相關的併發症,並評估機體某些器官是否受到損害,比如是否出現酮血癥等。正常情況下,尿糖和酮體應為陰性。透過這項檢查,醫生能夠判斷病人的相關病徵。
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高血糖的形成通常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的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或兩者兼有。長期存在的高血糖會對身體各種組織造成慢性損害,特別是眼睛、腎臟、心臟、血管和神經等重要器官。醫生會收集患者的尿液,並進行檢驗,測定尿液中各種成分的量是否超標,檢查過程中醫生會小心操作,以免出錯。
1、尿酮體 (U-Ket) 正常參考值
陰性 (-)
2、葡萄糖 (U-Glu) 正常參考值
陰性 (-)。正常人尿內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內含糖量為0.1-0.3克,最高不超過0.9克,定性試驗為陰性。
二、診斷糖尿病需看8個指標
糖尿病的檢查可以簡單分為三個步驟,一共需要查8個指標。
第一步:查4項指標
這4項指標包括空腹血糖 (>5.6毫摩爾每升)、血脂、血壓、體重 (腰圍男性 >90釐米,女性 >80釐米)。如果有一項異常,就應該進一步檢查。
第二步:再查2項指標
這2項指標是糖化血紅蛋白 (≥6.1%) 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被視為評判糖尿病療效的金標準,如果其值大於6.5%,可協助診斷為糖尿病。此外,糖化血紅蛋白也可以作為預測指標,如果其值大於5.6%,那麼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就會上升。因此,如果上兩項指標有一項異常,就有必要進行第三步檢查。
第三步:糖耐量和胰島素水平
如果糖耐量異常,或者胰島素水平偏高,這意味著已經存在胰島素抵抗,處於糖尿病前期。此時如果不開始干預,很快就可能進展成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在進行口服糖耐量測試時,最好能夠檢測糖水試驗前 (0分)、喝糖水後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和180分鐘的血糖水平。根據這5個時間點的血糖水平,可以幫助醫生判斷患者的胰島功能狀態,從而制定最合適的控糖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要做的檢查項目
在確診糖尿病後,還應該進一步進行全面檢查,以確定是否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及其他代謝紊亂,以及是否有糖尿病引起的各種急慢性併發症。這些檢查包括:
1、全天血糖檢查
包括空腹、餐前、餐後2小時、睡前及凌晨3點的血糖檢查,這對了解病人全天血糖變化規律及指導臨床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2、糖化血紅蛋白
隨機血糖檢查受多種偶然因素影響,如飲食、失眠等,而糖化血紅蛋白則不受這些因素影響,能客觀準確地反映近2-3個月內的總體血糖水平,並預測糖尿病慢性併發症風險。
3、胰島功能檢查
目的是瞭解患者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癥,從而指導臨床用藥。如果有胰島素抵抗,應選用胰島素增敏劑;如果胰島素分泌功能衰退,則應考慮胰島素治療。
4、血脂及血黏度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併脂代謝紊亂及高黏血癥,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因此,應及早檢查、發現並干預。
5、血壓
約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合併高血壓,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血壓控制要更加嚴格,通常要求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6、肝腎功能檢查
因為藥物都必須經肝腎代謝,所有的毒副作用都會對肝腎功能有影響。若腎功能異常,需選擇對腎功能影響相對較小的藥物。
7、眼科檢查
瞭解是否存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其他眼部問題,糖尿病患者應每年進行眼科檢查。
8、神經科檢查
通過神經肌電圖檢查可以早期發現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並進行相關檢查以判定有無體位性低血壓。
9、心電圖、心臟彩超
了解是否存在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並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
四、早期糖尿病的12大徵兆
糖尿病的早期徵兆常常不容易被察覺,但以下12個徵兆值得注意:
1、多尿
由於血糖過高,腎小管無法完全重吸收葡萄糖,導致尿量增加,24小時尿量可達5000-10000ml。
2、多飲
因高血糖使血漿滲透壓升高,刺激口渴中樞,導致患者感到口渴而多飲。
3、多食
由於胰島素的缺乏或組織對胰島素不敏感,患者即使食量增加,仍然感到飢餓。
4、反覆感染
糖尿病患者常見反覆發作的感染,如膽道、尿道和皮膚感染,且難以治癒。
5、排尿困難
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常出現排尿困難,需注意糖尿病的早期診斷。
6、上體肥胖
上體肥胖是指腰圍與臀圍之比大於0.7-0.85,這種體型的糖耐量測試異常者比例高達60%。
7、皮膚瘙癢
全身皮膚瘙癢是糖尿病早期症狀的經典表現,與高血糖對微血管的損傷有關。
8、萎型舌炎
糖尿病患者中萎型舌炎的發生率高達62%,這是由於陰虛所致的表現。
9、體重下降
儘管食慾和食量正常,但糖尿病患者體重卻可能下降,這是因為機體無法充分利用葡萄糖。
10、乏力
糖尿病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這是因為葡萄糖未能被完全氧化,導致能量不足。
11、視力下降
許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會出現視力模糊,這與高血糖導致的晶體滲透壓變化有關。
12、併發症
糖尿病可能引起多種併發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等。
五、糖尿病的預防與管理
糖尿病雖然是一種慢性病,但通過適當的預防和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其發展的風險。以下是幾個重要的建議:
1、健康飲食
保持均衡飲食,選擇低糖、低脂、高纖維的食物,避免過多攝入精緻碳水化合物和糖分。
2、定期運動
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自行車,可以幫助控制體重和提高胰島素敏感性。
3、定期檢查
定期進行血糖檢查,及早發現異常情況,並及時進行干預和治療。
4、保持健康體重
維持健康的體重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風險,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5、學習壓力管理技巧
壓力可能影響血糖水平,因此學習放鬆技巧,如冥想、瑜伽等,有助於改善心理健康。
總結分析
糖尿病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了解其檢查指標、早期徵兆和有效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透過定期檢查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減少併發症的風險。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期運動及心理健康,都是降低糖尿病風險的重要策略。若您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請訪問 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