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關於糖尿病患者護理與飲食的要點
10個關於糖尿病患者護理與飲食的要點
一、如何護理患有糖尿病的老人
(一)主要的護理診斷
- 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異常有關。糖尿病預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活動無耐力――與糖代謝障礙、蛋白質過多分解消耗有關。
- 有感染的危險――與血糖高、機體抵抗力降低有關。
- 潛在併發症:酮症酸中毒;低血糖反應。
- 知識缺乏――缺乏糖尿病的有關飲食、活動、用藥等方面的知識。
(二)護理措施
- 飲食護理嚴格按糖尿病飲食進餐。
- 三餐熱量分配
- 食物的選擇
- 運動治療的護理
- 要求病人堅持長期而有規律的體育鍛煉。
- 採取的鍛鍊形式應為需氧活動,如步行、騎自行車、健身操及家務勞動等。糖尿病足做好足部護理可免除截肢痛苦
- 作用及其預防:
- 常見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高血糖和酮症、心血管意外和運動系統損傷。副作用的發生主要與活動強度、時間、活動前進餐時間、食品種類、活動前血糖水平及用藥情況有關。
- 副作用的預防:1型糖尿病人在活動前須少量補充額外食物或減少胰島素用量。活動量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以15~30分鐘為宜。此外,為避免活動時受傷,應注意活動時的環境。活動時最好隨身攜帶甜點心及病情卡,以備急需。
- 藥物護理
- 口服降糖藥物護理
- 教育病人按時按劑量服藥,不可隨意增量或減量。糖友養生寶典常見糖尿病問題大解析
- 觀察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通過觀察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評價藥物療效。口服磺脲類藥物應觀察有無低血糖反應。
- 胰島素治療的護理
胰島素治療的不良反應包括低血糖反應、胰島素過敏和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或增生。低血糖多見於1型糖尿病病人。發生低血糖時,患者出現頭昏、心悸、多汗、飢餓甚至昏迷。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測血糖,並根據病情進食糖類食物或靜脈推注50%葡萄糖。胰島素過敏的表現以注射部位局部瘙癢、蕁麻疹為主。為避免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改變而導致胰島素吸收不良,應有計劃地改換注射部位。
- 口服降糖藥物護理
- 預防感染
- 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改掉生活惡習避免糖尿病的侵襲
- 進行皮下注射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傷口感染。
- 預防糖尿病足關鍵是預防皮膚損傷和感染。
- 併發症的護理
- 酮症酸中毒的護理:護士應準確執行醫囑,以確保液體和胰島素的輸入。應密切觀察病人的意識狀況,每1~2小時留取標本送檢尿糖、尿酮體及血糖、血酮體等。
- 低血糖護理:當病人出現強烈飢餓感,伴軟弱無力、噁心、心悸甚至意識障礙時,或於睡眠中突然覺醒伴皮膚潮濕多汗時,均應警惕低血糖的發生。發生低血糖時,採取的措施包括:有條件應先做血糖測定,然後進食含糖食物,靜脈推注50%葡萄糖和肌注胰高血糖素。
二、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須知
飲食改變
改變進餐順序
- 細嚼慢嚥:喝湯不要端起碗喝,既不文明又不雅觀,用小勺一勺一勺喝。吃飯一口一口吃,不要狼吞虎嚥;
- 在餐桌上吃,不要端碗盛上菜到處走;
- 專心專意地吃,不要邊吃邊幹活;
- 精神集中的吃,不要邊看電視邊吃;
- 飯要一次盛好,不要一點一點盛飯;
- 吃完碗中飯立即放下筷子,離開餐桌,不要養成吃完了還不願下桌的習慣;
- 不打掃剩菜飯;
- 立即刷牙。
改變進餐方法
- 少吃零食;
- 少葷多素;
- 少肉多魚;
- 少細多粗;
- 少油多清淡;
- 少鹽多醋;
- 少煙多茶;
- 少量多餐;
- 少吃多動;
- 少稀多幹。
改變進餐習慣
- 吃菜吃帶葉、莖類蔬菜,少吃根、塊莖的菜;
- 不吃油炸食物或過油的食物;
- 不要勾芡,澱粉高;
- 不要吃含澱粉高的食物,如吃要交換主食;
- 血糖控制好的在兩餐中間吃水果,但不要喝果汁;
- 喝湯去掉上面的油;
- 吃肉絲比吃肉片、肉排、紅燒肉好;
- 吃帶刺魚比吃魚塊好,因為可以減緩進餐速度,增加飽腹感;
- 吃帶骨頭肉比吃墩肉好,既滿足食慾要求,吃進的肉量要控制;
- 吃雞肉去掉雞皮及肥肉。
改變進餐品種
- 吃汆、煮、蒸、拌、滷的菜比吃炒菜好,可以減少油的攝入;
- 吃麵條要多做菜碼;
- 吃魚吃清蒸魚、酸菜魚或燉。炒菜多放調料少放油。
三、糖尿病患者需遵循的飲食規則
- “多吃肉、少吃飯”未必科學
有人認為肉是蛋白質,飯才是糖,因此,多吃肉不會引起血糖升高,其實不然,肉到體內也能轉變成糖和提供脂肪。
- 定時定量,勿鬆動
注意進食規律,一日至少進食三餐,而且要定時、定量,兩餐之間要間隔4-5小時。注射胰島素的病人或易出現低血糖的病人還應在三次正餐之間添2-3次加餐,即從三次正餐中勻出一部分食品留做加餐用,這是防止低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
- 無糖糕點,不能隨便吃
所謂無糖糕點,是沒有蔗糖,但糕點是糧食是多糖,同樣會產生熱量,故不能隨便多吃。
- “多吃飯,多吃藥”是誤區
認為飯吃的多了,再多吃一些藥就可以不影響血糖升高,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多吃藥不但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副作用也隨之加大!多吃飯會增高血糖並導致體重增加。
- 加餐並非加量
我們建議糖尿病人應當少量多餐,但有的病人誤認為加餐是在限定飯量之外再加餐,從而加大了飯量,致使血糖升高,有的甚至把零食如花生、瓜子等零食當作加餐,這些零食中含有大量的油脂,更不可取!
- 如何吃水果
水果主要含果糖,其甜味明顯,但生糖係數(是指每一種食物吃進去以後,升高血糖的一種速度和能力)並不高,且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糖尿病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並平穩一段時間是可以食用的,但是糖尿病病人吃水果一定要有定量的概念,應根據水果中含糖量、澱粉的含量以及各種不同水果的血糖係數而定。一般一天食用3-4兩,在選擇時,要選擇生糖係數不高的水果。
四、糖尿病患者用藥的10注意
- 血糖增高就用藥
一般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應先進行飲食控制,堅持適當的體力活動,生活有規律,保持情緒穩定,肥胖者減肥。觀察1~2個月左右,如果經過這些措施處理後血糖控制滿意,就可以堅持非藥物治療。只有經採用上述措施後血糖控制仍不滿意,臨床症狀加重或血糖急劇升高者,才應加用適當的降糖藥物治療。
- 選用藥物不當
如肥胖患者應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兒童患者應用磺脲類口服降糖藥,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腎功能異常者應用雙胍類藥物;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或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如糖尿病腎病等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藥,都不是合適的選擇,應該儘量避免。
- 同類藥物合用
口服降糖藥有促胰島素分泌類、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胰島素增敏劑等多種。每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但同一類藥物的作用機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張同一類藥物合用。但是臨床上還是能夠看到這種錯誤用藥的現象,如消渴丸(含優降糖)配美吡達、二甲雙胍配苯乙雙胍等。同類藥物合用有時會導致嚴重低血糖。
- 超劑量速降糖
許多糖尿病患者為了將血糖迅速控制下來,往往多種藥物聯合、超劑量服用,這樣不僅使藥物不良反應增加,而且容易矯枉過正,引發低血糖,甚至出現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險。
- 服中藥能根治
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目前還都沒有解決糖尿病的根治問題。客觀地說,中藥在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藥效果遠不及西藥。
- 糖不降頻換藥
藥效的發揮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藥效才逐漸顯現出來。許多患者不瞭解這一點,服藥沒幾天,對血糖、尿糖下降程度不滿意,即認為所服藥物無效,急於換藥。事實上,有些降糖藥服至半個月到1個月才會達到最大的降糖效果。較合理的方法是:根據血糖水平逐漸調整服藥的劑量,服至該藥的最大有效量時,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藥物或與其他藥物聯用。
- 單憑感覺服藥
有些糖尿病患者習慣根據自覺症狀來判斷血糖控制的好壞。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自覺症狀不太明顯,服藥與不服藥在感覺上差不太多,於是認為用不用藥無關緊要。事實上,單憑症狀來估計病情並不準確。
- 只服藥不復查
化驗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況以及臨床治療效果,同時也可作為選擇藥物及調整藥量的重要依據。隨著病程的延長,許多磺脲類降糖藥物的效果逐漸降低,醫學上稱之為“降糖藥物繼發性失效”。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複查,覺得一直沒間斷治療,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其實如果出現藥物繼發性失效,實際上形同未治。有的患者一直服用降糖藥,結果還是出現了併發症,原因就在於此。
- 無症狀擅停藥
糖尿病尚不能徹底根治,需要長期用藥。很多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後,血糖恢復正常,自覺症狀消失,但這並不意味著糖尿病已經痊癒,還應繼續用藥維持,同時不能放鬆飲食控制和體育鍛煉,切忌擅自停藥,否則會造成高血糖捲土重來,使病情惡化。
- 忽視個體化用藥
糖尿病用藥強調個體化,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選藥。所謂“好藥”就是適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藥,並非新藥、貴藥才是好藥;一個患者用得好的藥對另一個患者未必也適用。
總結分析
糖尿病的護理和飲食管理對於病人的健康至關重要。透過正確的護理措施、飲食規則及用藥注意事項,我們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了解自身的病情,遵循醫生的建議,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如需了解更多資訊,請訪問這裡。